每年在海南、嶺南等南方地區越冬的稻飛虱(褐飛虱和白背飛虱),會先隨氣流向北遷飛到浙江等地早稻上生活和繁殖;早稻即將成熟,食料條件變差時,形成長翅型成蟲隨氣流遷飛到長江下游及其以北地區的晚稻上生活和繁殖。
田里稻子即將成熟,有部分稻粒在長時間高溫、雨濕條件下已在穗上發芽。照片中沒有發現有稻飛虱,可能是田里原本就沒有稻飛虱,也可能是田里的稻飛虱長翅型成蟲已外遷,不能外遷的若蟲(無翅)和短翅型成蟲(不能長距離遷飛)被水沖走了或被魚蝦等捕食了。
稻飛虱成蟲和若蟲都怕水(蟲體無疏水結構,易被水打濕),不能在水面自由活動,落到水面的稻飛虱有可能淹死。
用甲胺磷、“撲虱靈”噻嗪酮、吡蟲啉、烯啶蟲胺、吡蚜酮、呋蟲胺等藥防治稻飛虱時,也要求田里有水,主要目的是讓落到田面的藥物能隨水“二次分布”,使藥物在田間分布更均勻,更多的稻株得到保護;讓藥物能隨水移動到稻飛虱集中發生和危害的稻株基部(藥物被稻株吸收后,遠處較高濃度的藥物又會向稻株移動并被吸收),使藥物更好地被利用,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施用三氟苯嘧啶、氟啶蟲酰胺等具內吸傳導性的藥物,田里有淺水層時更好,也是一樣的道理。
稻飛虱多將卵產在水面上方水稻葉鞘中。灌排水條件好的養蝦、養魚稻田,通過適期改變水深,能使稻飛虱的卵不能孵化,從而減輕蟲害。
夏涼秋暖,稻飛虱易大發生。這種害蟲,上年曾在長江流域的浙北、沿江和江蘇沿海等地突然暴發,而且難以用吡蚜酮、烯啶蟲胺等常用藥種防治,大面積生產上因沒有高效適用藥種可用,被迫使用敵敵畏、毒死蜱等藥種,連多年前已禁用毒死蜱的浙北地區,空氣中也彌漫著“毒死蜱的味道”。盡管如此全力防治,這些地方最終仍出現了十多年不見的水稻大面積“冒穿”現象,損失較大。
與會造成水稻白葉、易于發現的稻縱卷葉螟不同,同為“兩遷害蟲”的稻飛虱,在水稻抽穗期之前一般不對水稻產生易于觀察的危害,常在遷入稻田后繁殖兩三代,在局部地段數量激增后,才引起處于灌漿期的水稻突然成團、成片枯死,出現“冒穿”現象。
據江蘇省植保植檢站最新預測信息,水稻中后期以“三病三蟲”(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和稻縱卷葉螟、稻飛虱、螟蟲)為主的病蟲害總體將中等至偏重發生。褐飛虱總體偏重,其中五(2)代偏輕發生,六(3)代蘇南、沿江、沿海等地偏重發生,其他地區中等發生;如果后期補充遷入,將加重七(4)代發生程度;預計總體輕于上年。7月20日前后系統調查及大田普查,蘇南、沿江部分地區百穴蟲量2~5頭,與去年相當,列2005年以來第5~10位,田間以低齡若蟲為主。
從天氣情況看,今年長江下游地區很可能出現利于稻飛虱大發生的“夏涼秋暖”天氣。據氣象部門信息,7月下旬受6號臺風“煙花”影響,江南、江淮地區雨水較多,利于“兩遷”害蟲遷入;8—9月江蘇全省范圍內溫度正常略高,降水接近常年或略多,其中8月1—20日降水量蘇南地區偏多0~2成,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1℃,預計8月份影響江蘇的臺風有1~2個,總體利于“兩遷”害蟲的補充遷入和繁殖危害。
稻飛虱正在偏重發生的路上。近期可在大面積水稻拔節期前后,密切關注稻飛虱發生動態,結合防治紋枯病、稻縱卷葉螟等病蟲害,酌情使用烯啶蟲胺、烯啶·吡蚜酮、呋蟲胺、氟啶蟲酰胺、三氟苯嘧啶等藥種控制稻飛虱基數,一旦發現用吡蚜酮等藥防治效果不好,田間稻飛虱蟲量激增,及早使用三氟苯嘧啶等高效適用藥種防治,避免稻飛虱在水稻灌漿期嚴重發生,難以控制。